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農民辛苦了 不管是餵養我們還是抗爭
上街只是很小很小一部份而已
往後我們還有很多事得做

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未來的光


囝仔你有聽到驚惶的聲,是社會吵鬧紛亂的聲
不管你的耳仔是要聽還不聽,每天不斷充滿暴力的聲

我要來對你們說一聲抱歉,讓你們來聽見無奈的聲
我會牽起你的雙手 走在頭前 陪你作伙走

望恁可以有善良的心 望恁可以有正義的聲
望恁可以慈悲為懷 望恁可以是非分明

望恁疼惜天然土地 望恁可以來敬天畏地
望恁珍惜萬物的寶貴 共同擁抱生命共同體

廣大的土地藏在腳底 無盡的色彩綻放天空
夢幻的草原手牽手 宇宙萬物四海包容

囝仔你有看到頭前的光,是咱的未來 希望的光
美麗的山嶺 清氣的海水 善良的海豚 他說 想要來和咱做好朋友


----------------------


給我未來的孩子

一些思考

文/ Marshall Arisman
譯/黃立佩

在我們瞬息萬變的生活中,對創作過程重要性的了解,對現在的藝術家而言不是理論空談而已。創作過程必須是個人化和實驗性的,我不是想誇大其詞,但是創作不單是藝術家的事業,更重要的是它對我們情感與精神有關鍵性的影響。創作經驗位於人生意義的核心部分。完成的作品對藝術家而言通常只是墊腳石。所以我強烈反對風格取向的插畫教育。身為老師,我們須帶給學生足夠的技巧去抓住想法與靈感發生的瞬間。要求學生發展風格會限制住他們職業上的機會。此種狹隘的見解會奪走最有才華的學生得以專注於他們非說不可的事以及如何表達那件事的藝術本能之動力。

多年來我觀察了非常多插畫系所。無可避免地,只回應『市場』或最新的『風格』來設計課程的系所將教出廉價美工。那些學生可以得到工作嗎?當然。他們可以過活嗎?可以。他們有機會作為藝術家繼續長進、為他們的才華應用創造新方向、並配合自身的進步、知識與經驗成功改變作品嗎?不可能。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場景三:派遣工人洪唯堯 城市之光小EP




















曲/編/吉他:洪唯堯
詞/封面:黃鼎云
<廣告歌>女聲:鍾婕安
河畔皇宮錄音室
城市之光股份有限公司製作



01-廣告歌

曲/編:洪唯堯 詞:黃鼎云 女聲:鍾婕安

牯嶺南海交叉口
孩子人人上建中
兩廳院看戲樂悠悠
植物園享受悠閒的午后!

鬧中取靜好清幽
交通便捷沒煩憂
頂級設計都賺到手
還送你52吋液晶螢幕電視喔!

城市之光 希望之光
未來生活 無限寬廣




02-二二六六

曲/編:洪唯堯 詞:黃鼎云

我已經二十六,生活有點沒搞頭,
在街口或騎樓,舉廣告看板不能害羞,
建商說有賺頭,要我多賣皮肉,
帥點、乾淨點、弄點小噱頭,哈哈,
不如唱些歌吸引觀眾

我寫了這首歌,充滿理想的噱頭,
說建中就在你家門後,小藝廊天天在等候,
還說會三鐵共構,台北希望不只一種,
單身男女新貴生活,一家四口完美生活,
三代同堂也不會不夠

二十六歲的我,二二六六的生活,
沒有重心沒有夢,我到底是什麼?
希望會不會等候?理想生活是不是夢?
今天不用你牽就,日子差不多就過

現在我二十六,工作經濟沒著落,
生活有一點窘,借錢都被人問候,
iPhone卻天天汰換新舊,
FB按1000個讚(沒用),魔獸殺1000個人(吃洨),
我站在十字街頭徬徨等候,無所事事沒人鳥我

傳單一張零點九,一天發一千五才夠,
路人都對我搖頭,還說他這不能收,
或者禮貌接手,下個街口後就丟,
靠!難怪台北垃圾這麼多

二十六歲的我,二二六六的生活,
沒有重心沒有夢,我到底是什麼?
希望會不會等候?理想生活是不是夢?
今天不用你牽就,日子差不多就過

大學學歷剛到手,畢業證書沒有用,擦屁股都嫌痛,
新聞每天都在說,說草莓族很弱,
李小涔要我眼光看遠,格局放大,不要太在乎薪水拉!
我草泥馬的BB CALL我草泥馬的覽趴大

二十六歲還不夠,房價亂飆沒理由,
我也不能說NONONO,雖然這是我的夢,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天天舉牌也不夠,
每天朋友都在說,就去吸建商的乳頭,喝奶的孩子尚蓋勇,
我草泥馬的大奶頭,我草泥馬的BB CALL

青天高高 白雲飄飄 太陽當空在微笑 枝頭小鳥吱吱在叫 魚兒水面

二十六歲的我,二二六六的生活,
沒有重心沒有夢,我到底是什麼?
希望會不會等候?理想生活是不是夢?
今天不用你牽就(日子差不多就過)




03-CITY OF LIGHT


曲/編:洪唯堯 詞:黃鼎云

剛睡醒的我刷牙時 看自己的面容
問問自己有多久沒有 清醒過?
加蓋的房間密不透風
這樣的日子 什麼時候會過?

剛入眠的我回想起 兒時的生活
綿延的河 寬廣的田野 還有沒有?
街上的行人冰冷臉孔
這樣重複生活 什麼時候會過?

我們這群被臨時派遣 下游的舉牌工
整天舉著看板賺不到 六百六
奢侈稅假裝公平的旗手
受害的是建商 還是打零工的我?

政客隱形的大手介入 我們的生活
得到的幫助卻只像是 天邊的雲朵
揮汗日曬 日子 還是要過
不能天天充滿 沮喪念頭!

城市之光 燈火閃亮
我在加蓋的小屋看著都市的輝煌
不是每點星光都帶有希望
但希望有個地方能讓我勇敢飛翔

城市之光 燈火閃亮
我在加蓋的小屋看見希望的渺茫
不是每點星光都帶有夢想
但希望許著願的時候不會感到絕望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展覽影像 壹:Cityscape





















































剪輯與後製:李旻軍
攝影:李旻軍、鄭安齊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展覽影像 貳:他們正在決定我們

影片製作:李旻軍、鄭安齊



1985爆發十信案,股市指數自636點的谷底開始竄昇,行政院頒布「暫時停徵空地稅或照價收買」行政命令

1986美國因台對美貿易順差,施壓台灣台幣升值,央行採緩幅調昇策略。

1987解嚴。開放金融自由化,當局放棄管制匯率由外匯市場決定,新台幣兌美元來到28.5,國際熱錢流入,資金氾濫竄入股市與房市。國泰人壽保險公司以當時的天價每坪90萬3千元標下華航附近土地(今六福皇宮飯店址)創下天價後,揭開首波房價狂飆。

1988聯邦建設集團該年創下大台北地區建案總銷售額96億元的第一記錄,該集團創辦人林榮三更於該年入主掌握了《自強日報》(自由時報前身)。台北市宣布興建捷運,房價一路飆漲。

1989是年6月,無住屋者團結組織組成。8月26日,萬人湧上街頭,夜宿當時房價最高的忠孝東路。平均房價達到87年的3倍半。

1990波灣戰爭。股市泡沫化,自12682點崩盤至2485點。全台住宅普查,空屋率達67萬戶,房屋建築業景氣開始下降,但仍未反映至都市地區房價。

1991農業產值低落而砂石土方利益誘人,各地開始陸續傳出農地遭破壞盜採土方繼而回填垃圾廢土之事

1992無殼蝸牛運動組織李市長李幸長投入立委選舉,以9910票落選

1993政府開辦還款期限為30年的「30年房屋貸款」方案

1994台北市開始實施容積率管制,開始講求都市景觀與品質,建築成本亦相應提高。

1995 8月開始實施「農地釋出方案」,都市邊緣的農地和目前已被建築物包圍的零星農地,可由政府直接變更為建築用地。隔年則廢除農業區及保護區等公有土地禁止出售或出租的禁令。

1996台北市政府開始針對違建聚落進行一連串拆遷,尤以十四、十五號公園最烈。在房市較為低迷情況下,政府開始以公共建設帶動不動產附加價值進行運作。

1997 亞洲金融風暴。蕭萬長銜財經內閣之名,負提振景氣之任以及防止金融風暴延燒台灣之姿,繼任閣揆。

1998廣三建設、國揚建設、長億集團等建設公司陷入不當炒作地產引發之財務危機,而政府卻選擇放寬貸款、調整稅制等方式對財團進行營救,埋下第二波無殼蝸牛運動火種。

1999九二一大地震,災區重建的經驗引發關於居住權、更新、社會住宅的討論。行政院長的蕭萬長提出「1500億振興建築方案」(1500億新屋低利貸款),無殼蝸牛再度上街並爭取得「房屋租金減免所得稅」。往後除06、07年以外,其餘各年度行政院皆有以千億計的政策性優惠房貸方案。

2000空屋率達到17.6 (1990年13.3),約132萬戶 (財團法人國土規劃及不動產資訊中心)。「農業發展條例」通過讓非農民也可持有農地。

2001政府為促進不動產的流動買賣,調降土地增值稅稅率,此時為暫時性法案,為期一到二年

2002立法院通過由2月1日起,土地增值稅減半徵收,為期兩年(後來展延一年至2005年)

2003民間版住宅法草案出爐,而政府版住宅法草案則要遲至2011年5月20日才由內政部審查通過

2004房價走勢歷經數年的緩步下降後,於2004年再度回歸到攀升的曲線上

2005經立法院通過,土地增值稅永久調降至20%、30%、40%。年底「宏盛帝寶」(一般僅稱帝寶)建案完工,每坪起價85萬元。

2006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宜蘭成為都市後花園,農舍湧現成為地景現象。

2007高速鐵路通車,帶動周邊特定區土地的開發炒作。

2008開放陸客來台觀光,中國大陸資本也漸進式的划入了台灣的房屋、土地市場。

2009國有財產局共出售大台北地區國有土地199件,其中75案至今未開發,有62案業者完全沒有申請建築執照,另有13案以申請建照卻未開工。甚至還有6筆土地被轉手三次,8筆土地遭4次以上。業者利用標售國有土地套利,壽險業則為其中大宗。

2010在配合花博會的名義下,台北市政府推出了「台北好好看」,以容積獎勵誘因促使建商進行都市更新,以達到美化市容,改善生活品質…等目的。而這一年的平均購屋總價為1500萬元,釘子戶成為熱門話題。

2011政府祭出奢侈稅等治標不治本方案,但同時又推出青年貸款利多,22年前的同一隻蝸牛再度爬上街頭。政府版住宅法草案通過,但核心仍在於「健全房市」而非公平合宜的分配以及居住權的保障。

2011年7月3日 星期日

房地產粉塵性精神官能症-《城市之光-塵埃碎屑II》

文/陳韋臻
http://pots.tw/node/8654

上週,《破報》寫了關於都市更新的報導,主要從都更受害者的故事出發;而這篇所要提及在南海藝廊展出《城市之光-塵埃碎屑II》,則是從一個更為邊緣、隱微的角色出發,同樣環繞著都市更新的議題,但卻以藝術、劇場的形式,更為具現而憂患地思考都市更新對「產官學」內部--所謂「共謀者」生活產生的粉塵性影響:一名都都更處的科員,總是經手大台北地區的都更案審查,而今自家成為都更單元;隔壁房是一名房仲OL,住在一個月幾千塊的小套房,鎮日穿梭在嶄新的建案中,自己卻買不起一間房;外頭的三角街口,每天都有一個年輕的派遣工站在馬路口舉牌,五點一到領一千多塊錢,販賣豪宅的地點自己也不知道。

這想來可能是我家附近的日常場景,這回被搬到所謂「藝術空間」中,但卻不是搞展覽或藝術行動,而是找來劇場工作者現場演出都更人生粉塵劇碼,除了鄭安齊、黃立慧兩位藝術家之外,其他幾乎都是劇場工作者,他們在藝廊同時搞起現代屋宅空間裝置,並安排劇情讓藝術家演出。整個場域中,裝置不像裝置,劇場不像劇場,但可能也因著身分和空間性質的錯亂,讓這個小展出有著奇異的氛圍,包括真實場景的日常感以及虛構藝術的提點效用。














為了這次的「演出」,三位編導分別對手中的「身分」做了一些功課,以試圖更貼近這幾個年輕都更相關工作者的生活。聊起房仲,簡莉穎令人意外地表示她是「房地產世家」出身,父親過去在彰化經營一間小有名氣的房地產業,哥哥目前也從事房仲業,透過家人的牽線,她與演出者黃立慧跑到了負責銷售淡海新市鎮的房仲業公司,訪問了剛出社會的銷售員;而後又訪問了房地產一級戰區東區的房仲銷售員工,先行理解作為一名房仲業OL可能面臨的工作型態,而後再轉化到展場內部「小套房」空間可能發生的場景。踏入位於藝廊內部的小套房,強烈而格格不入的日常氣息撲面而來,從梳妝台上面膜隔壁的茶飲、堆疊成小山的衣物,以及塞滿小垃圾袋等著對獎的發票,不同於當代裝置常見的「新」氣象,這個OL的空間更像是英國藝術家崔西‧艾敏(Tracey Emin)《我的床》(My Bed)散落的生活用品,原來簡莉穎從四個人家裡搬來了大家生活中使用的各種物件,紮紮實實地在展場佈置出一個套房,這個套房不僅是「可住的」,還是「已經住過的」,黃立慧就在裡頭「生活」給大家看。














而派遣工人發想來自鄭安齊曾經在街頭就直接與舉牌工閒聊,聊上工、工時、工作狀態,也曾看見舉牌工將東西懸掛著就直接開始打拳擊殺時間,負責派遣篇編導的黃鼎云,則從自身曾擔任環球策展公司在北美館的顧展經驗出發,試圖將不同場域但性質雷同的工作狀態做結合。「我每天都在等五點,有時候一天站八小時,有時候夜間開館要站十幾個小時,那種站到生根的感覺,讓想去表現『等待做為一種工作』的狀態……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舉的牌到底是什麼。」因此在現場,除了在南海的庭院中有個屬於演出者洪唯堯的小空間,上工時,洪唯堯則直接站上街頭發傳單、舉牌。「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人問建案在哪裡怎麼辦?」黃鼎云聳聳肩,「就說在藝廊吧!」言下呈現出每天工作就是在「等五點」的全然狀態,「我在展場時,如果有人真的要碰畫我才要阻止,不過如果真的要碰也就碰了,阻止也沒用。」

另外作為都更科員的場景,則是在已經被拆解的自家中發生。從二手家具回收載來的老家具,上頭沾染了施工後的灰塵,造舊後的牆面透露出歷史感,阮少泓說:「我們最後試著想要去呈現的是父子的情感……在房子被都更後,爸爸決定回鄉下老家養老,而兒子則最後一次來到他已經被拆除的舊家,看在這裡可以發生什麼事。」我想起彭龍三大哥曾跟我分享的,確實真的有過政府都更公務員自家遇上都更案的案例,而因為對流程的專業能力,也成為大台北地區第一例在公展期間撤銷都更的案件,但這名政府工作人員卻也隨後在職場上屢遭刁難。訪問時,我將這個例子丟出,阮少泓則苦笑著說:「我們設定的科員比較峱,不敢阻止自己家的都更案……」但回歸現實中都更公務員在撤銷都更案後的職場遭遇,我們可能可以反向解讀,阮少泓與鄭安齊設定的場景,在某個程度上其實也極為寫實。














《城市之光-塵埃碎屑II》這三個篇章,都將主角設定為26歲的年輕人,除了是剛步入社會的工作者,同時是整個都市地景大改造下的第一波目睹青年;這幾位創作者將這個「目睹」的狀態,轉移到觀眾身上,並同時改變了觀看的模式:房仲OL使用閉路電視在場外播放,都更科員的場景是透過落地窗由外而內「欣賞」櫥窗內的頹敗,派遣工則是直接放生到街頭,讓他與路人產生互動。到底青年是什麼?勞動是什麼?而都市更新又是什麼?三者交錯之後,微小的生活縫隙,可能帶給觀眾的是截然不同的觀看或遮蔽,這豈不是「塵埃」存在的真相?

2011年7月1日 星期五

展覽影像 序:給26歲的我,還有你們

製作、拍攝與剪接:李旻軍、鄭安齊
配樂:李旻軍、鄭安齊、曾立宇(萬分感謝佛香甜友情客串!)




居住在這城市裡的我們,真能做的到自己所想要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