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交工樂隊<工人囝仔歌>




收錄於底層的聲音--勞動.生活.音樂〉(跨界文教基金會承製,黑手那卡西企畫製作,台北市政府勞工局發行,2000)

詞:鐘永豐
曲/吉他/演唱:林生祥
製作/編曲:交工樂隊
錄音/混音/母帶生產處理:陳冠宇
錄音室:第七小組煙樓錄音室
口語指導:鐘成達
參考資料:恒春民謠-牛尾伴、客家家民謠-美濃搖兒曲

天頂e月娘欲帶你去七逃
搖哇搖,惜哇惜,欲睏喔
陣陣e夜風欲載你去迺街
搖哇搖,惜哇惜,欲睏喔

人e父母疼痛,是龍鳳飛天頂
你e父母養飼,是放雞食土蜷

你若是大漢讀有冊,做官做頭家
搖哇搖,欲睏喔
你著毋窗糟蹋,像阮這款做工e人啊
搖哇搖,欲睏喔

我e心肝囝仔,你著愛體諒啊
你著愛知影,你父母是工仔

天頂e月娘欲帶你去七逃
搖哇搖,惜哇惜,欲睏喔
陣陣e夜風欲載你去迺街
搖哇搖,惜哇惜,欲睏喔

人e父母賺錢,是輕鬆擱自然
你e父母賺食,是長工擱苦戰

你若是大漢讀無書,做工做薪勞
搖哇搖,欲睏喔
你著毋窗未記哩,挺咱這款做工e人啊
搖哇搖,欲睏喔

我e心肝囝仔,你著毋通過哭啊
你著體諒父母,明哪過愛做息
我e心肝囝仔,你著卡緊睏啊
今冥若是睏無眠,哪有氣力倘賺食

2012年6月16日 星期六

[筆記] 社會閒散vs社會彌補

社會閒散(social loafing)是指當人們在群體中工作時,比獨自工作投入較少的努力(而且通常表現得比較差)。一些學者們質疑社會閒散是否是種普遍的現象,但學生們必定可以舉出許多在他們的小組報告中有關社會閒散問題的實例吧!


在1920年代有一名德國研究者進行一項實驗,發現團體行為影響個體表現。實驗設計是要求工作者盡他們所能用力地拉一繩索,並測其力量。他安排各種不同的拉繩方式,有參加者獨自拉,3人一組拉,或8人為一組拉等不同情形。當獨自拉時,個體平均施展63公斤的力;在3人一組來拉時,總團體力160公斤,每人平均僅53公長;8人1組來拉時,總團體力量是248公斤,每人平均降至31公斤,比獨自拉時少一半。這種個體在團體中較不賣力的現象,就是「社會閒散」效果。此一發現否定了整體團體所出的力量應等於個體所出力量的總和,而且團體規模愈大,個體的努力程度會愈低。


社會閒散最有可能發生在大規模的團隊中,因為個人的努力與付出難以認定。這特別是指當小組成員獨自工作來達成共同目標的情況,例如:他們有很低的任務關聯性。在這些情形下,員工便不用煩惱自己的績效會受注目。社會閒散較不可能發生在能令員工感興趣的工作上,因為他們有比較高的內在動機去執行他們的任務。此外,當團隊的目標是意義深重的時候,這種現象也比較少見,有可能是因為個人感受到其他成員表現優異的壓力。最後,社會閒散在當團隊成員擁有強烈集體意識的價值觀時也不多見,因為他們重視團隊的會員關係且秉持著為群體目標賣力的信念。


減少社會閒散的方法有:建立較小的團隊、專業分工、衡量個人績效、增加工作豐富化、慎選有成就動機的員工。


https://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357271679440&1&index=0




----------


團體合作的情境對人們工作表現的影響究竟是利抑或是弊?在以往的研究結果大多支持團體合作對人們具有不良的影響,亦即個人在團體中工作會產生偷懶的行為,而且隨著團體愈大,個人的努力程度會愈趨下降,社會心理學家稱之為「社會閒散」現象。然而 Williams 與 Karau(1991)卻發現當工作意義度高且預期到同伴的表現不佳時,團體合作的情境反而會有正面的影響,亦即此時人們會因為重視團體的表現反而較單獨一人時更加努力工作,以彌補同組夥伴表現的不足,故Williams 等人稱之為「社會彌補」現象。此兩種現象均可能發生於團體合作的情境下,但社會彌補現象對組織而言是最有利的,因此若能更進一步地瞭解,則當能有助於組織人力資源的管理及提高組織的生產力。故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於以初探的角度,來探討除 Williams 等人所提的條件外,是否存在其他可能的因素會影響社會彌補現象的發生,並再次驗證社會閒散的現象。現象對組織而言是最有利的,因此若能更進一步地瞭解,則當能有助於組織人力資源


http://en.scientificcommons.org/51401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