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藝術與社會的相互牽動 by周秀樺















走靠近當代館,很難不被「感謝市政府都市更新計劃德政」、「本區即將興建國際藝術大樓」兩條大大的紅布條吸引。帶著對社會議題的敏感和好奇,走進當代館,原來正是當代藝術館舉行的《活彈藥》(Live Ammo)展覽。走進展間,看著豪氣高雅的「國際藝術大樓」建築模型,一抬頭看著「台北Moca」的logo上秀著:「藝術宅邸」、「當代品味」。一棟棟充滿現代感的建築圍繞著中間那幢精緻富貴的藝術大樓,偉哉!

活彈藥之我的小小煙霧彈

活彈藥展的社會議題面向多元,如:文化、環保、科技等議題一同在展區中引爆,彈藥威力留在每個人心中。又如:藝術家張力山的作品《意外領域之形駭孤島》,現場陳列流浪動物的骨灰,並邀請觀展者撿起骨灰放入信封,寄給相關單位,凸顯流浪動物所衍生的問題,同時企圖引發觀展者對於飼養寵物的新思考。

《活彈藥》結合了議題、行動藝術及現場創作,甚至邀請觀者一起加入創作的過程,不但再次應証了藝術和社會現實的不可分離,更將當代藝術的展現視為社會現實的事件,進而表達出「藝術不僅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也是一種生存的策略和選擇」!

活彈藥之我的都市活彈爆炸

《活彈藥》參展藝術家鄭安齊對於當代館所在地台北市大同區未來發展感到疑惑,進而大發奇想,以建商的角色發起一系列的公聽會,激發民眾的「社群意識」,進而察覺自身與環境、人們與土地的關聯,並探討當前的都會發展問題。










鄭安齊從事都市空間相關的創作已超過了兩年的時間,從一開始關心單間歷史建物被拆遷的都更個案,到後來關心眷村都更,到最後接觸都更制度的結構性問題。這次的《活彈藥》是暨去年在南海藝廊的《塵埃碎屑》的個展之後,更直接、強烈地去思考都市更新問題。

鄭安齊想問的是:地圖上看不見的──「人」、「記憶」和「個人生命的重要價值」是城市風景所能更新的嗎?

開展後一個多月以來,當代館所在大同區的區段,雖靠近車站,但街區歷史相當悠久,且都市更新案例相對較少,鄭安齊積極與居民展開一系列的訪談及討論,並試圖探尋:當居民接觸到都市更新計畫時的反應為何?居民們對於都市更新的期待為何?又或者,都市更新能真正落實何種作為?以及都更在大同區的窒礙難行之處?

實地訪查後,鄭安齊4月2號在當代館舉行說明會,公開他所發現的複雜而矛盾的問題,例如:需要變更的其實是過窄的巷道和老舊的管線,都市更新卻只把房子變新;大同區內公共空間及綠地寥寥無幾;民眾希望都市更新帶來繁榮,但更新之後的店租上漲,卻反而讓商店離開。鄭安齊歸納民眾的回饋可推知:在當前的都市更新條例下,除了以生活機能、舒適度或者鄰里關係、公共空間等為準則指標外,其實背後的「利益」議題顯得更為舉足輕重。鄭安齊進一步指出:台灣的土地政策,長久以來將土地視為商品炒作買賣,中間牽扯到政治、利益,弱勢的人永遠在底層,都更計劃更新的其實不見得是都市機能或都市空間,而是居民!
  
說明會結束前,鄭安齊感謝部分居民的參與整個創作的過程,更期望居民能有更多想法交流,畢竟土地是人們依存其上,保護我們安居的偉大存在。

活彈藥之藝術與社會

對我而言,《活彈藥》展覽 超越了我對於藝術的了解,確確實實地從展覽上感受到社會的脈動。我所認知的藝術不再只侷限於審美的對象,打破「藝術只有某特定階級才享用」或「藝術與現實無關」的偏見。

藝術一再地反映社會現況和時空背景。我似乎感受到,藝術和社會的關係是一個循環的關係:藝術慢慢建立一些文化,文化再生產社會,社會又涉入藝術。一再的循環,互相影響而牽動。

----------------------------------------------------------

感謝秀樺的文章
雖然他並不是藝術領域內的朋友
卻是很平實的寫下他的想法
並且持續注意到後來比較少被提及的
我們在展覽期間於街區內所作的訪調得來的結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