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日 星期二





















今天同事推薦我看一篇2535雜誌的訪談
是在講小白兔唱片 KK的專訪(這篇訪談真好 惠我良多)
裡面KK談到關於數位音樂對唱片業的衝擊
KK說 數位音樂對他們而言根本不構成衝擊
音樂不是可以用過即丟的衛生紙 不是商品

"那是因為他們本來看待音樂的方式就不對 所以才會有失落感"
KK如是說

換到書店來說
我一直認為書店是人和知識互相交流的平台
書本也不是用完即丟 而是一輩子的
回想自己小時候
不也有特別喜歡的一本書
被自己翻到書頁脫落翻到爛的那種樣子
如果因為差一折兩折的十塊二十塊
錯過了可能影響自己生命的200頁智慧
不是很可惜?
或者說換個方式想
我們可以有更好的制度
出版社 小書店 偏遠地方的書局
能夠不為十元二十元的折扣而掙扎
逛書店是可以在自家附近就完成的美好小事
小城鎮的人們也能享受書帶給他們的樂趣









































我想相信,還剩下一點點的美好的人心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what is critical ?














說真的我一直沒有辦法太喜歡台灣的藝術雜誌,這個感覺尤其是每次出外旅行一陣之後再回到台北時特別深刻。那些文字和詞句攤開在我面前時只能讓我感到無比沮喪,那種感覺就好像是小龍女掉到絕情谷底很久之後失語的癥狀一樣。在離開我所習以為常的這個環境時,平常所使用的那些"術語",幾乎沒有派上用場的必要,自然而然也讓我必須轉換另一種方式去解釋我的所作所為。就好像Raymond Williams在他的關鍵詞裡面導言提到的,當他在成人大學任教多年之後再度回到劍橋時,發現自己的語言系統在校園當中完全的不合用,也因此讓他想到,必須為自己的語言重新衍生一套系統(或說,每個人各有其系統,而非服膺一套而不加懷疑語言系統背後之意識型態,因為我們總將語言視為中性)。

話說回來,也許因為我自己不是以評論文章為業的人,才能很旁觀(我總認為這詞有貶意)的看待批評/評論這件事(如同我永遠難解創作是不是該被商品化一樣)。面對常常要讓我看得好像在打啞謎,或者是看來看去就覺得跟我爸在看的財訊周刊差不多,最後只好被我拿來墊泡麵或便當的藝術雜誌,多少總是會有點失望。雖然我們自己也時不時會被刊在那上面,但這24K的版面卻不能夠讓人感覺到他有可能被廣泛討論,成為一個普遍話題。

關鍵詞裡面就有一個字是選了critical:

...critical這個字有另外重要且持續的特別用法,不是用來評論,而是源自於醫學上的特別用法,指的是一個關鍵時刻,因此其意含為:"決定性的、重大的"。Crisis這個字的意涵當然可以指任何艱難以及關鍵時刻。

回到評論之本質,若今日,我們的社會已處於(或者其實是長期處於)有待診治或醫病的狀況,那麼可能也正是使"評論"回到其原初本質的時機。我們必須去生產的,可能在為了promote的評論(指向的是品味或者鑑賞力),學術內部的評論(知識上的考掘或辯論)之外,也同時需要多一些,能夠在"關鍵的、重大的(critical)時刻"發聲的評論(criticism)。

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the dusty debris of a city



開始做這些周邊瑣碎的事務,也提醒我時間快到了

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Babylon=

Friday night I'm going nowhere
All the lights are changing green to red
Turning over TV stations
Situations running through my head
Well looking back through time
You know it's clear that I've been blind
I've been a fool
To ever open up my heart
To all that jealousy, that bitterness, that ridicule

Saturday I'm running wild
And all the lights are changing red to green
Moving through the crowd I'm pushing
Chemicals all rushing through my bloodstream
Only wish that you were here
You know I'm seeing it so clear
I've been afraid
To tell you how I really feel
Admit to some of those bad mistakes I've made

If you want it
Come and get it
Crying out loud
The love that I was
Giving you was
Never in doubt
Let go your heart
Let go your head
And feel it now

Babylon, Babylon

Sunday all the lights of London
Shining , Sky is fading red to blue
I'm kicking through the Autumn leaves
And wondering where it is you might be going to
Turning back for home
You know I'm feeling so alone
I can't believe
Climbing on the stair
I turn around to see you smiling there
In front of me


If you want it
Come and get it
Crying out loud
The love that I was
Giving you was
Never in doubt
And feel it now
Let go your heart
Let go your head
And feel it now
Let go your heart
Let go your head
And feel it now
Let go your heart
Let go your head
And feel it now
Let go your heart
Let go your head
And feel it now

Babylon, Babylon, Babylon

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

幸福是甚麼

對很多人來說 幸福很不一樣 也很難



你若問我 什麼是人生 叫阮怎樣講
阮若是千金小姐 好命,擱嫌不夠

你若問我 什麼是幸福 叫阮怎樣回
阮不是在家閨秀 幸福欲叨位找

啊~~阮是野地的長春花
幸福是風中的蠟燭 咱要用雙手捧
啊~~ 阮是野地的長春花
人生是暗夜的燈火,帶咱向前行

雖然是呼人看輕 行著這條路
阮嘛是飼家賺食 有什麼通見笑
紅燈路頭街巷 暗暗孤單行
唉喲 換來一家的吃穿
我的人生喲~~

-------------------------------

在這裡引用一本書的序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china/chinafile.php?item=CN10094332

對于娼妓的產生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視角主要是兩個︰

第一個視角是“階級剝削論”。
馬克思曾把妓女稱為像計件工資勞動者那樣出賣肉體的女人。

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的妓女是整個社會生產方式的一部分。

首先,由于資本家階級強制剝奪農民,使農村女性也被迫投入城市的勞動力市場,其中有一些人就不得不投入性
產業。

其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迫使人類的性行為也不得不高度商業化。因此妓女這種性交機會的買賣,也就空前地發展起來。

最後,階級剝削迫使無產者貧困化,女性只得以賣淫來謀生,結不起婚的男性也只得以買淫來解決性饑渴。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消滅了人剝削人的社會制度之後,賣淫現象才會徹底根除。如果不觸動社會生產方式和整個制度,僅靠立法與行政手段來禁娼,反而會掩蓋性產業的本質,為資本主義社會粉飾太平。

同時,馬克思主義者反對歧視和迫害妓女,認為她們是無產者的一部分。無產階級解放自己的斗爭,也包括解放這些階級姐妹。這一理論成為後來中國在解放初期禁娼運動的指導原則,並在實踐中獲得巨大的成功。

馬克思主義的第二個視角是“一夫一妻制補充論”。

恩格斯雖然也明確指出︰賣淫是私有制和剝削的必然產物,但是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更加強調了妓女是“一夫一妻制的必然補充”這個論點(“一夫一妻制”這個術語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由中國國家馬列著作編譯局統一改譯為“專偶制”)。

恩格斯對于妓女的道德同情比馬克思更加充分。1892年12月22日,恩格斯寫信給德國社會民主黨領導人倍倍爾說︰"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作為現存社會制度犧牲品的妓女本身的利益,並盡可能地使她們不致遭受貧困……”

他認為︰“決不應該損害她們的人格,也不應該損害她們的尊嚴”。

他還認為︰“在賣淫現象不能完全消滅以前,我認為我們最首要的義務是使妓女擺脫一切特殊法律的束縛。”而且,恩格斯要求︰“完全停止對賣淫進行追究並使妓女不受剝削……”



4:14秒起
甚麼時候這個社會能讓各種人都能站在陽光下
最後一段裡面
性工作者miko說
"你們都住得好高好高 我住一樓而已 你們說的話其實對我們都沒有幫助"
我們還要繼續這樣住在樓頂嗎
總是在窗台 議論著樓下發生的事
卻不曾真的步下一樓過...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媽祖
















從小拜媽祖拜到大的我
總覺得有朝一日應該要去一下這樣的活動
於是我去了一趟白沙屯
我超遜的 走到通霄就陣亡了
雖然我是帶著小小的還願心情去的
(感謝媽祖讓我的眼睛奇蹟似的回來 我想去還這個願)
一整個的大風大雨
(一邊走都一邊想南部拜託不要又有災情啊 媽祖婆祢快讓雨停吧)

特別的覺得
這個信仰活動已經超過了信仰活動本身
或者應該說信仰的核心本質就應該如此?
特別當你走在一陣狂風暴雨裡面
當此之間路邊會有人很即時的端上熱茶和你分享
或者是在靠近西濱的縣道上
一面是海峽 一面緊緊的逼近苗栗的丘陵山
雖然有兩三千信眾
仍然讓你覺的人非常的小
加上媽祖婆從來不固定的路線
總是帶著信眾左衝右撞
你可能突然穿過竹林
可能突然走近路邊的一片田
或者是徒步潦過濁水溪

感覺媽祖是要我們好好的貼近去看看這片土地
如果是這樣的話
那麼那些迷不迷信或唯心維物之辯也就都不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