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2日 星期日

雜誌廣告稿


























若我們換個角度
以不同的時間感度量
那麼這一切的建設
和在他之前被破壞的
也都終將化作廢墟
那麼我們聲嘶力竭爭取的
到底是為了甚麼?


對我來說
不是這些磚瓦和木料
不是怪手和人牆
我們想要的
是在那些過程當中
多一點點的人性
對環境和人的平等 和尊重



而藝術也一樣必將回歸到人本身








.

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無止盡地拆除更新是城市表皮上未曾終止過的一項活動,而過去存在的各種證物,終將化為砂礫塵土。城市裡的人們為了製造故事而製造模子,這些模子堆積而占據空間,所以形成記憶後,必須不斷地丟掉舊模子,然後準備製造新的模子。然而在這過程之中,我們還能留住記憶嗎……

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回家吧

回到自己的家吧

那裡有草和水 和著聲音的風

有一些線條 有一天

隨處走走 和鄉間鄰人隨便聊聊 有一天

我也要回到 我的



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2010年8月3日 星期二





















今天同事推薦我看一篇2535雜誌的訪談
是在講小白兔唱片 KK的專訪(這篇訪談真好 惠我良多)
裡面KK談到關於數位音樂對唱片業的衝擊
KK說 數位音樂對他們而言根本不構成衝擊
音樂不是可以用過即丟的衛生紙 不是商品

"那是因為他們本來看待音樂的方式就不對 所以才會有失落感"
KK如是說

換到書店來說
我一直認為書店是人和知識互相交流的平台
書本也不是用完即丟 而是一輩子的
回想自己小時候
不也有特別喜歡的一本書
被自己翻到書頁脫落翻到爛的那種樣子
如果因為差一折兩折的十塊二十塊
錯過了可能影響自己生命的200頁智慧
不是很可惜?
或者說換個方式想
我們可以有更好的制度
出版社 小書店 偏遠地方的書局
能夠不為十元二十元的折扣而掙扎
逛書店是可以在自家附近就完成的美好小事
小城鎮的人們也能享受書帶給他們的樂趣









































我想相信,還剩下一點點的美好的人心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what is critical ?














說真的我一直沒有辦法太喜歡台灣的藝術雜誌,這個感覺尤其是每次出外旅行一陣之後再回到台北時特別深刻。那些文字和詞句攤開在我面前時只能讓我感到無比沮喪,那種感覺就好像是小龍女掉到絕情谷底很久之後失語的癥狀一樣。在離開我所習以為常的這個環境時,平常所使用的那些"術語",幾乎沒有派上用場的必要,自然而然也讓我必須轉換另一種方式去解釋我的所作所為。就好像Raymond Williams在他的關鍵詞裡面導言提到的,當他在成人大學任教多年之後再度回到劍橋時,發現自己的語言系統在校園當中完全的不合用,也因此讓他想到,必須為自己的語言重新衍生一套系統(或說,每個人各有其系統,而非服膺一套而不加懷疑語言系統背後之意識型態,因為我們總將語言視為中性)。

話說回來,也許因為我自己不是以評論文章為業的人,才能很旁觀(我總認為這詞有貶意)的看待批評/評論這件事(如同我永遠難解創作是不是該被商品化一樣)。面對常常要讓我看得好像在打啞謎,或者是看來看去就覺得跟我爸在看的財訊周刊差不多,最後只好被我拿來墊泡麵或便當的藝術雜誌,多少總是會有點失望。雖然我們自己也時不時會被刊在那上面,但這24K的版面卻不能夠讓人感覺到他有可能被廣泛討論,成為一個普遍話題。

關鍵詞裡面就有一個字是選了critical:

...critical這個字有另外重要且持續的特別用法,不是用來評論,而是源自於醫學上的特別用法,指的是一個關鍵時刻,因此其意含為:"決定性的、重大的"。Crisis這個字的意涵當然可以指任何艱難以及關鍵時刻。

回到評論之本質,若今日,我們的社會已處於(或者其實是長期處於)有待診治或醫病的狀況,那麼可能也正是使"評論"回到其原初本質的時機。我們必須去生產的,可能在為了promote的評論(指向的是品味或者鑑賞力),學術內部的評論(知識上的考掘或辯論)之外,也同時需要多一些,能夠在"關鍵的、重大的(critical)時刻"發聲的評論(critic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