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記得另一個911
Yo no canto por cantar 我非為歌唱而唱
ni por tener buena voz 也沒有一付好嗓子
canto porque la guitarra 若因吉他而唱
tiene sentido y razon, 也有幾分道理
tiene corazon de tierra 大地有情
y alas de palomita, 白鴿振翅
es como el agua bendita 如聖潔之水
santigua glorias y penas, 跨越榮耀與傷悲
aqui se encajo mi canto 我的歌契合著
como dijera Violeta 我所說的比奧萊塔
guitarra trabajadora 彈奏著吉他
con olor a primavera. 體驗春天氣息
Que no es guitarra de ricos 我的吉他不為
ni cosa que se parezca 利慾薰心的劊子手而彈
mi canto es de los andamios 而是獻給苦勞的大眾
para alcanzar las estrellas, 我不為趨炎附勢而唱
que el canto tiene sentido 讓有意義的歌曲
cuando palpita en las venas 在血管中奔流
del que morira cantando 歌聲至死方休
las verdades verdaderas, 是至高的真理
no las lisonjas fugaces 沒有奉承諂媚
ni las famas extranjeras 不求名揚國際
sino el canto de una alondra 歌聲爭鳴
hasta el fondo de la tierra. 深入地心
Ahi donde llega todo 所有的人都來了
y donde todo comienza 眾口同聲
canto que ha sido valiente 勇敢的歌唱
siempre sera cancion nueva. 不斷催生出嶄新的歌謠
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我不知道今天會是今天。
一旦想到明天,明天就不再是明天。
而今天就是今天。
我好抱歉我沒察覺。
我走過一家店。
我看見它賣的,
但不知道裡面,有什麼是我想挑揀。
還想著要跟你說的事情,
因為總是傾斜至一邊,
所以你總笑我對畫面的和諧沒有概念。
大的就要看起大;小的,最好小的沒有人能看見~
你愛我。
寬容與極限,嚴厲與慈悲,
相伴而相對。
我愛你。
你是一個世界。
寂寞如神神如歌。
夏日以來; 眾神如人寂寞,眾人如神般寂寞。
因愛是交易,貨幣與辭彙;
我的孤單和孤單的你, 卡在之間,
各自無言,
彼此看見,
只剩喜悅。
在我了解這些以後,那天 我向你說了句不認真的再見。
可我深深地親吻你的臉。
我再也不可能累積出那麼多的眷戀。
我曾堆出最高的疲憊和思念。
到它垮前~
那天。
今天仍是那天。
每天,都是我能愛你的最後一天。
每個今天。
後來,不是未來。
而是
從此,現在,今天。
我們像所有人一樣謙卑,
忙碌與分別。
走出家裡,走在日復一日的大街。
2012年8月11日 星期六
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交工樂隊<工人囝仔歌>
收錄於〈底層的聲音--勞動.生活.音樂〉(跨界文教基金會承製,黑手那卡西企畫製作,台北市政府勞工局發行,2000)
詞:鐘永豐
曲/吉他/演唱:林生祥
製作/編曲:交工樂隊
錄音/混音/母帶生產處理:陳冠宇
錄音室:第七小組煙樓錄音室
口語指導:鐘成達
參考資料:恒春民謠-牛尾伴、客家家民謠-美濃搖兒曲
天頂e月娘欲帶你去七逃
搖哇搖,惜哇惜,欲睏喔
陣陣e夜風欲載你去迺街
搖哇搖,惜哇惜,欲睏喔
人e父母疼痛,是龍鳳飛天頂
你e父母養飼,是放雞食土蜷
你若是大漢讀有冊,做官做頭家
搖哇搖,欲睏喔
你著毋窗糟蹋,像阮這款做工e人啊
搖哇搖,欲睏喔
我e心肝囝仔,你著愛體諒啊
你著愛知影,你父母是工仔
天頂e月娘欲帶你去七逃
搖哇搖,惜哇惜,欲睏喔
陣陣e夜風欲載你去迺街
搖哇搖,惜哇惜,欲睏喔
人e父母賺錢,是輕鬆擱自然
你e父母賺食,是長工擱苦戰
你若是大漢讀無書,做工做薪勞
搖哇搖,欲睏喔
你著毋窗未記哩,挺咱這款做工e人啊
搖哇搖,欲睏喔
我e心肝囝仔,你著毋通過哭啊
你著體諒父母,明哪過愛做息
我e心肝囝仔,你著卡緊睏啊
今冥若是睏無眠,哪有氣力倘賺食
2012年6月16日 星期六
[筆記] 社會閒散vs社會彌補
在1920年代有一名德國研究者進行一項實驗,發現團體行為影響個體表現。實驗設計是要求工作者盡他們所能用力地拉一繩索,並測其力量。他安排各種不同的拉繩方式,有參加者獨自拉,3人一組拉,或8人為一組拉等不同情形。當獨自拉時,個體平均施展63公斤的力;在3人一組來拉時,總團體力160公斤,每人平均僅53公長;8人1組來拉時,總團體力量是248公斤,每人平均降至31公斤,比獨自拉時少一半。這種個體在團體中較不賣力的現象,就是「社會閒散」效果。此一發現否定了整體團體所出的力量應等於個體所出力量的總和,而且團體規模愈大,個體的努力程度會愈低。
社會閒散最有可能發生在大規模的團隊中,因為個人的努力與付出難以認定。這特別是指當小組成員獨自工作來達成共同目標的情況,例如:他們有很低的任務關聯性。在這些情形下,員工便不用煩惱自己的績效會受注目。社會閒散較不可能發生在能令員工感興趣的工作上,因為他們有比較高的內在動機去執行他們的任務。此外,當團隊的目標是意義深重的時候,這種現象也比較少見,有可能是因為個人感受到其他成員表現優異的壓力。最後,社會閒散在當團隊成員擁有強烈集體意識的價值觀時也不多見,因為他們重視團隊的會員關係且秉持著為群體目標賣力的信念。
減少社會閒散的方法有:建立較小的團隊、專業分工、衡量個人績效、增加工作豐富化、慎選有成就動機的員工。
https://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357271679440&1&index=0
----------
團體合作的情境對人們工作表現的影響究竟是利抑或是弊?在以往的研究結果大多支持團體合作對人們具有不良的影響,亦即個人在團體中工作會產生偷懶的行為,而且隨著團體愈大,個人的努力程度會愈趨下降,社會心理學家稱之為「社會閒散」現象。然而 Williams 與 Karau(1991)卻發現當工作意義度高且預期到同伴的表現不佳時,團體合作的情境反而會有正面的影響,亦即此時人們會因為重視團體的表現反而較單獨一人時更加努力工作,以彌補同組夥伴表現的不足,故Williams 等人稱之為「社會彌補」現象。此兩種現象均可能發生於團體合作的情境下,但社會彌補現象對組織而言是最有利的,因此若能更進一步地瞭解,則當能有助於組織人力資源的管理及提高組織的生產力。故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於以初探的角度,來探討除 Williams 等人所提的條件外,是否存在其他可能的因素會影響社會彌補現象的發生,並再次驗證社會閒散的現象。現象對組織而言是最有利的,因此若能更進一步地瞭解,則當能有助於組織人力資源
http://en.scientificcommons.org/51401562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