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灰暗的地面上形走著,反覆出入沒入標誌的出口與路口,一段又一段蔓延的長道,我們只持續踏步,卻不知道方向感為何。
1942年班雅明在義大利的拿波里,記錄著關於歷史與都市印象的文章來描述都市生活的流動與靈光乍現的印象,但我們只能憑著閱讀班雅明的記憶來找尋各自對地方的想像。即使他在『單向街』裡一再暗示波特萊爾是他理想中的城市遊民與閒晃者,但卻始終擺脫不了時代所產生的矛盾,也逃離不了一個觀看者如何選擇觀看的問題。
在這裡,我們以班雅明對於城市的想像作為一個起點,藉由「風景」的子題來呈現多元的敘事模式,將城市的範圍跨大至自然的場景、地貌的特徵、
動物、
植物、自然現象、
氣候現象,以及人類的活動等,透過相互平形的對照與交錯,來詮釋對於地點的認知與解開早已麻痺的知覺狀態。這樣的觀看方式呼應了John Berger描述的事實;即使是簡單的觀看動作也能成為一種信仰,因此我們在此次「風景」的展覽上分別從五個脈絡來開啟對於風景的對話。
1.關於地景的重新想像
在文溫德斯的電影”直到世界的盡頭(until the end of the world)”當中,描述到一部製作給盲人觀看這個世界的機器;如果假定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的媒體環境,就如同一架包覆我們身體的巨大機器,那麼這個展覽,即是我們對於這些現象的陳述及提問。
2.觀看技術的演進
現今我們可以透過各式各樣的技術來觀察以及想像一個地表的狀態,諸如地圖、旅遊手冊,甚至是衛星空照圖如goole map。但在這如此多的建置方式底下,越來越不可觸及的卻是真實的風景質地;這些技術一再的使我們在進入該地域的時候,產生並不算小的落差。
3.遺忘之地與失焦狀態
同時更推進我們的經驗失焦的是現在的交通狀態。地理學當中的節點已經廣泛的在我們生活當中出現,簡化的交通圖上林立的節點之外卻是一片空白。當我們獲得了更快速更便利的交通工具(如高速鐵路)之時,我們所做的是以經驗換取時間,而兩點之間的移動隨著速度成為了窗外的一片模糊。
4.風景的均質化
在建築現代化的同時,許多原本具有地方色彩的東西被替代,取而代之的則是通常不具與當地性格有充分關聯的現代建築。這也使我們在移動至不同區域之時,總是可以發現一些近似的視覺經驗,卻也無法留下特定的印象。
5.以地景做為隱喻
我們除了提出對於這些風景得一種觀察報告之外,企圖更在於各自使用這些隱而不彰的安靜影像,做為這些風景所在之處以及其背後的更大的結構及成因,或者是微觀至一些極小化的心理狀態的討論出發點。